钎焊英文名称:braze welding;brazing;soldering,用比母材熔点低的钎料和焊件一同加热,使钎料熔化(焊件不熔化)后润湿并填满母材连接的间隙,钎料与母材相互扩散形成牢固连接的方法。 定义2:采用比母材熔点低的金属材料作钎料,将焊件和钎料加热到高于钎料熔点,低于母材熔点的温度,利用液态钎料润湿母材,填充接头间隙实现连接焊件的方法,包括硬钎焊和软钎焊。
材料的钎焊性
根据国际焊接学会对材料焊接性的定义可以推出,材料的钎焊性是指材料在一定的钎焊条件下获得优质接头的难易程度。对某种材料而言,若采用的钎焊工艺越简单,钎焊接头的质量越好,则该种材料的钎焯性越好;反之,如果采用复杂的钎焊工艺也难获得优质接头,那么该种材料的钎焊性就差。
影响材料钎焊性的首要因素就是材料本身的性质。例如Cu和Fe的表面氧化物稳定性低而易去除,因而Cu和Fe的钎焊性好;A1的表面氧化物非常致密稳定而难于去除,因而铝的钎焊性差。
材料的钎焊性可从工艺因素(包括采用何种钎料、钎剂和钎焊方法)来考察。例如大多数钎料对Cu和Fe的润湿作用都比较好,而对W和Mo的润湿作用差,故Cu和Fe的钎焊性好,而W和Mo的钎焊性差:又如Ti及其合金同大多数钎料作用后会在界面区形成脆性化合物,故Ti的钎焊性差;再如低碳钢在炉中钎焊时对保护气氛的要求较低,而含A1、Ti的高温合金只有在真空钎焊时才能获得良好的接头,故碳钢的钎焊性好,而高温合金的钎焊性差。
总而言之,材料的钎焊性不但决定于材料本身,而且与钎料、钎剂和钎焊方法有关,因此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定